這篇”看不見的孩子”讓魯媽特別有感觸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8422&page=1
尤其是以下內容,特別引發魯媽共鳴
在波蘭當媽媽三年,我一個人帶小孩去過餐廳、美術館、博物館,
和他一起買菜、買衣服、吃飯、逛市集。
印象中,我從來沒受到異樣眼光,也沒有人跟我說:「妳的小孩太吵了,真沒家教。」
這不是因為我的小孩特別乖,或是波蘭人超乎尋常地有愛心。
我想,他們只是習慣了小孩,習慣小孩是日常生活風景的一部分,習慣小孩會吵鬧或跑來跑去。
因為小孩很多,所以大家把小孩看成是理所當然。
他們不會想:「要是沒有小孩就好了。」
而是在現有的環境中建築對大人及小孩都友善、兩者都覺得舒服的空間。
反觀台灣,小孩在餐廳或公車、火車上大聲一點說話或嘻笑,就會引起旁人的側目或警告。
表面上,這似乎是個不喜歡小孩、不需要小孩的社會,
但是同一時間,台灣人非常擔心少子化、人口老化,
對於「孝道」、「一夫一妻」、「女人就該結婚生小孩」這些傳統家庭價值觀也有著異常的執著。
也許台灣人不是不喜歡小孩、不需要小孩,而是想要會隱身術的小孩。
這樣的小孩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看得到、聽得到,
在不需要的時候則能隱形、消音。
這樣的小孩從小就很「乖巧」、「聽話」、「懂事」,
早早就學會自己吃飯、大小便、打理生活、適應環境和父母的需要。
他們像成人一樣有能力,甚至比成人還有能力──只是,他們不是小孩,
或者說,他們身上小孩的特質不能被看到,必須隱形,甚至必須被閹割。
仔細觀察台灣的媒體和主流價值(尤其是所謂「教育專家」說的話),
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:所有和小孩有關的特質如
「小孩子氣」、「天真」、「依賴」、「不成熟」、「情緒化」都是負面、被譴責的,
另一方面「早熟」、「獨立」、「有責任感」、「犧牲自我」
則是受到高度的推崇和鼓勵。
我們的文化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要求、期待我們成熟獨立,
卻沒有發現,它其實是以不正常的手段加速生長(就像打荷爾蒙),
讓我們變成小大人(Adult Child)。
☆
台灣人最引以自豪的就是"人情味"
這詞彙代表著”對非至親者,仍以開放、親切、友善的態度相對應”
所以台灣人應該很有包容力,但這似乎僅存在對待外來客
對待孩子的包容力卻有待加強
不是不愛孩子,只是刻板的認為孩子不能"吵"
在公共場所,只要孩子略帶音量的東問西問,興奮好奇的東跑西看
立刻會被旁人過來說:"噓!小聲點"或”噓!安靜點”
但任誰都知道台灣不是安靜的國家
台灣人的音量似乎從不以優雅聞名
卻總以大人之姿壓抑孩子
如同傳統教育”孩子有耳無嘴”或”圓仔少講話”
但卻在孩子長大時,要求孩子國際化的多說多爭取
實在矛盾可笑又無奈…..
☆
那天帶孩子去誠品選書,孩子認真的問書裡的內容
立刻就有服務人員過來說:有人反應你們太吵了,請小聲點
真是無言....難道誠品是不能講話的圖書館嗎?
孩子喜歡看書,喜歡問書裡的內容明明是件好事
問了,講解了,才知道喜歡不喜歡,買或不買,不是嗎?
但有孩子的都知道,不管孩子是否音量大,但高音頻聽來就是特別響亮
不過聲量也比不過現場講電話的人大聲
更敵不過激動說話的大人來的震撼….
可是大人的行為卻沒有或沒人敢或覺得不需要提醒
但小孩的小小做為卻總被n倍放大
甚至被歸至”沒家教”或”太溺愛”…..
於是拔拔趕緊把小孩帶到兒童區最最最角落
每當孩子開口,就心急的說:小聲點
孩子又開口,就又心急的說:小聲點
2歲娃不懂的問:為什麼要小聲點?為什麼我不能講話
媽媽心寒又無奈的想:難道孩子沒嘴不能說話?難道買書不能討論嗎?
這些把書局當自家書房享受的人
怎麼不乾脆買書回家,自己安靜的慢慢嚼
直到書局人越來越多,聲音越來越複雜
再也分不清是誰的聲音時,就沒人再來阻止….
☆
無奈的是,這樣的事帶孩子出門很常遇到
上次帶孩子去故宮看畫展,孩子非常有興趣的問我畫裡內容
媽媽非常高興她也一樣喜歡藝術,很仔細的跟她講畫講故事
但同樣地,我們又被服務人員說:有人反應你們太吵了,請小聲點
真是無言....難道故宮是不能講話的電影院嗎?
小娃不是滿場跑,到處尖叫,只是想了解的認真詢問
到底是哪裡錯了?
對於願意賞畫的小娃,媽媽多感動她的積極參與
“媽媽~她問什麼手摸著臉?”
“媽媽~她為什麼沒穿衣服?”
“媽媽~這是什麼?”
“媽媽~他們在笑什麼?”
看畫賞畫,一起聊畫是多有趣又多美妙的事
就像畫家想傳達心聲而作畫,看畫的人一樣各有想法
難道要規定每個人都靜默觀看,自閉的帶著耳機聽導覽
就不能有自己意見,自己主觀的賞畫想法嗎?
但服務員竟跟我們說:要不要先把孩子帶出場?
拔拔只好無奈的抱起小娃要離開
但反到惹哭孩子…..
哭喊:“不要!我也要看畫”
哭喊:“不要!我要跟媽媽在一起”
媽媽心一揪,火氣都上來了
“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看畫”
“為什麼我不能教孩子賞畫”
“為什麼拔拔付門票卻要離開”
立刻一把將孩子抱在懷裡,再重也堅持一幅幅畫講給她聽
我們付費,我們沒尖叫亂跑,我們也有權享受藝術薰陶
☆
所以台灣人認定的孩子空間只有"公園"?
只有公園孩子講話玩耍不會被噓
社會那麼大,大人能走跳感受的地方那麼多
但孩子的學習地方卻只能是"公園"嗎?
在台灣,你會發現可以帶孩子去的地方很少
因為常常會被警告….
有些餐廳、spa、飯店甚至禁止小娃進入
帶小娃等於阻礙他人享受
帶小娃等於跟某些活動絕緣
其實,間接的是被社會切割
更無言的是,連"旅展"平日也不准小孩進去
誰來說說看這到底為啥?太莫名其妙了....
台灣的社會對孩子並不友善
更刻板的認為乖孩子就是安靜不吵鬧
無論大人做啥活動都可以安靜等待
更自以為是的套上”禮貌”的框架
真是天殺的壓抑情緒!!!
這些我們長大成人才該學會的禮節
卻強逼小小娃接受,並期待他們如呼吸般運用自如
但老實說,我看到太安靜的孩子反到會擔心
因為那太沒有孩子樣
孩子的情緒應該是直接且易顯的
興奮就是興奮,開心就會笑,難過就會哭
為啥要壓抑,為啥這叫學習禮貌或情緒控制?
當小孩不能當小孩時
長大了,就不可能成為大人
☆
身為媽媽真的很感慨
請大家對孩子多點包容力
這世界不是大人的,小娃也是世界一員
大人有權享受的地方,小娃也有權去選擇感受
請不要斷然用”噓聲”去阻斷孩子的學習與成長!
而同樣身為父母的你,請勇敢的拒絕不合理對待
不要臉皮薄,不要害羞,不要怕說”不”
請理直氣壯的爭取孩子該有的權利與享受
因為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,成人也必須尊重與包容
學習波蘭社會,把孩子的存在當做如空氣般自然
當社會對孩子不友善時,同樣是在踢父母的屁股
請掙脫過去的高壓教育,不要妥協大人的自私
不要被無禮不耐煩的”ㄘ”聲擊倒!
無論你是哪一輩的父母,或是離父母角色還很遠的人
都請記得對孩子多點包容,讓孩子自在成長
孩子自在,父母也能自在
這社會就能更自在的和平共處
【父母一起”讚”出來分享,勇敢為孩子發聲吧!】
歡迎加入”人見人愛小可愛”粉絲團,隨時掌握育兒點滴^__^
留言列表